|
【紫砂】配方与产地才是解决紫砂纷争的有效途径 |
【zisha】2010-6-14发表: 配方与产地才是解决紫砂纷争的有效途径 自5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紫砂锅产品涉嫌质量问题及虚假宣传后,一石击起千层浪,“紫砂门”事件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与此相关的各类陶瓷行业协会、质检机构、专家学者纷纷就此事件发表意 配方与产地才是解决紫砂纷争的有效途径自5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紫砂锅产品涉嫌质量问题及虚假宣传后,一石击起千层浪,“紫砂门”事件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与此相关的各类陶瓷行业协会、质检机构、专家学者纷纷就此事件发表意见。但从目前的纷争来看,多方各执己见,使“紫砂门”事件越显迷雾,消费者难辨真伪。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目前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什么才是真正的紫砂上面。《紫砂陶器国家标准》(gb/t10816-2008)对紫砂有着明确的定义:“紫砂陶器是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质地细腻、透气性良好的精细陶器,颜色以赤褐色为主”。该标准2008年发布,是目前紫砂陶器产品生产和检验的唯一法定依据。之前,曾有媒体大篇幅报道:《透视“紫砂门”背后 陶瓷行业原料标准化缺位》的报道显然是不实的,紫砂是有国家标准的,也是有明确定义的,这是我们目前判断紫砂的最权威的依据。按照这样的定义,紫砂除“主要”原料外,可以添加其它配料,如果这些配料安全且健康,是可以被称作紫砂的。事实上,过去人们常认为紫砂只有宜兴才有,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地质书籍和其他文献记载,山西、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均藏有可用于制作紫砂陶器的陶瓷矿产,且含量丰富。这也是“紫砂门”事件爆发以来,各地陶瓷协会纷纷喊冤的原因所在。这当中,美的负责任地选择下架,而依立、三源却坚持不下架,坚信自己的产品符合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对紫砂的定义,可以肯定地讲,目前市场上许多紫砂煲、紫砂壶是可以被称做紫砂的,包括那些有毒化学物质超标的假紫砂,只是品位的高低不同而已,产品合不合格而已。 按照这样的逻辑,目前争辩多方虽然各执己见,却又不无道理。抛开那些添加化学料和有毒原料的产品外,那种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精确控制化学成份,且其透气性、色泽与宜兴紫砂相一致的产品,同样可以被冠以紫砂。但这样的理解肯定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最早的紫砂是采用“原矿紫砂”作为唯一原材料烧制的,即采用纯天然紫砂矿料加工而成,不添加其他任何的物质。其中宜兴紫砂又称五色土,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早期的紫砂制作,采取一元配方,即除了“原矿紫砂”外,不添加任何其它的原矿材料,尤其是用于着色的氧化铁和二氧化锰。但是,目前市场上采用一元配方的紫砂显然已极为少见,反之,采用二元配方、多元配方制作的紫砂却是随处可见。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几乎可以依靠科技手段配制出与一元配方含量完全相一致的紫砂产品,而这,又被标准所认可。这也是目前真假紫砂争辨的根本原因所在,其争辨的核心是采取一元配方还是二元配方、甚至多元配方? 受传统紫砂文化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感性认知中,认为真正的紫砂只有宜兴才有,且只有宜兴紫砂才是正宗的,当然也不排除上述其它省份,但首先是紫砂生产的配方当中不能有其它的原料。而这样的认知,显然与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而要解决紫砂纷争,要么承认标准存在着漏洞,将定义中的“主要”或可改为“唯一”,或者规定紫砂生产过程应注明其配方是一元还是多元,这样就可将市场上诸多以通过配方调整来达到紫砂含量的产品驱逐出去。要么就认可目前市场上的紫砂产品,但同时可通过紫砂产品的原料产地来区分其优劣。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将目前市场上的真假紫砂与不同品位的紫砂区分开来,同时为争辨不休的各方提供一个可行、现实的判定依据。(王力) (【zisha】更新:2010/6/14 17:33:33)
![]() |